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通过巨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
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
时而悲壮,时而傲然。
整首曲子委婉低沉的音调,反映出复杂的内心世界,虽然他穷困潦倒但是没有屈服,而是用二胡寻求着生活的乐趣。
“确实是吟伤没错,不过这首曲子没听过,林小子也没有演奏过吧,”王新梅听了一小段就说道。
席韵诗笑着对王新梅说道“先生,我也是第一次听,以前没听林建国演奏过,等一会小烽下来我问问他,应该是他创作的吧。”
一个老人听席韵诗说这曲子可能是张炎烽创作的有点不信“这曲子怎么可能是他创作的?这曲子听起来可不像一个年轻人能有的经历,我感觉最少要有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才能创作出来这种曲子。”
另一个老人也点头说道“这首曲子从开始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到后来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这可不像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该有的,除非他短时间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的刺激。”
席韵诗看几人不相信,就开始介绍张炎烽在娱乐圈的遭遇,在一个小胡同里默默地待了半年,那里有很多经历吩咐的老年人,他天天跟这些人混在一起,听多了见多了感悟也就多了。
其他几个老人还是不敢相信这首曲子是这个年轻人创作的,不过对于他这么年轻有这么多的经历也是很震惊,很多年轻人经历这么多早就颓废了,他还能站起来真是不容易。
“小小年纪经历还挺丰富,不过他这首曲子确实很好,让人听了有种回忆过去的感觉,”王新梅脸上带着欣赏的表情看着舞台上的张炎烽。
席韵诗看到王新梅的表情,内心窃喜,张炎烽能入这位老先生的法眼,将来可以说会少了很多坎坷路。
《二泉映月》给不了解的人第一印象就是演奏者阿炳凄惨的人生,下意识地就会觉得这首曲子应该也是很凄惨的。
如果了解阿炳一生的人就不会这么以为了,阿炳原名华彦钧,他爹是道士,他也是道士。
阿炳不仅是个音乐天才,更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浪荡子。
阿炳之所以眼瞎,是因为他寻花问柳,梅毒发作造成的,阿炳流落街头半乞讨半卖艺为生,是因为他吃喝嫖赌样样精通,顺带着败光了继承自父亲的香火旺盛的雷尊殿。
所有的近代翻录的《二泉映月》开头儿都是用沙哑的声音去拉的,但是如果你去听阿炳的原版音乐,他开头使用非常柔和的音去拉的。
也就是说,阿炳他作为一个盲人,他开头写出的音乐不仅仅是凄凉,不仅仅是孤独寂寞,还有一种不屈的感觉在里面。
这个音乐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苦难并没有什么,我们一定能打败它的感觉。
阿炳拉的《二泉映月》根本不凄凉,凄凉是现在艺术家拉的,像是在刻意为之,如果当时阿炳拉成这样去卖艺客人不会给钱的。
现在许多演奏者,要么望文生义地想表现出泉月交融的诗意,要么刻意于表现阿炳愁肠百结的悲凉一生,却无法体会,这支阿炳拉了大半生,修改了无数次,一次次拉着它戴月回家的曲子,更多承载的是他对生命的希望。
他要是真的很悲凉,恐怕也不会有空就去惠泉山拉这曲子吧,痛苦的故事只有看开了才能回忆,凄清感伤,有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感觉,是一种孤寂之感。
《二泉映月》对阿炳来说可能是很特别的一首曲子,那是他写给自己的曲子,是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