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龙AG600采用完全自主化生产的涡桨发动机,前期是经过技术论证通过的,虽然只是一个很粗放的概念,那个时候的鲲龙整体设计没有现在的规模,鲲龙的飞机模型设计图,再经过数万次的实验之后,又通过修正常数,修改了鲲龙的整体结构。
这也导致,飞机重量有很大的重量余量空间,正是基于这个微小的改变,让不少相关的专家学者,觉得国产的涡桨发动机,似乎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发动机是飞机最为核心的部件,他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关乎到第一安全。
涡桨发动机,按照之前的鲲龙设计结构来说,完全符合要求,图纸修改之后,鲲龙的整体设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尺寸以及重量提升的空间非常大,也就导致原来的涡桨发动机的功率和最大启动重量匹配现在的鲲龙,有些小马拉大车,不适应的感觉。
周旭东说的发动机过载,这种情况最为严重,尤其是在飞机领域。
发动机出现故障过载是最为致命,也是无法避免的故障。
也就意味着,当发现发动机过载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无力回天,紧接着就会是发动机因高温过热燃烧,甚至是发生微小的爆炸。
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民用飞机,还是军用飞机,对发动机的功率最大起重重量等等,都有非常严格明确的规定,发动机功率过小,最容易造成过载。
“周老师,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吧?”刘海洋调整思绪温声细语地说,“这个修正常数,对飞机的整体结构和重量,并不是一种非常大的提升,它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有了这个修正常量,飞机的各项综合指标,提升得非常明显,比如说在实验室数据中的水面滑行稳定性,抗浪能力,鲲龙起飞的滑行水面距离等等方面。”
“可能是有些这方面的专家,理解出现了偏差,觉得这个修正常数,势必会造成鲲龙尺寸进一步加大,进而导致重量加大,原来最开始使用的涡桨发动机,有着一定的功率调节范围,他们肯定觉得,发动机现在已经不适合了,我感觉是有点杞人忧天,想得太多,也为时过早。”
刘海洋深思熟虑之后,没有做什么保留,技术交流就是如此,不能含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行就是行,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绝对不能有中庸中的说辞,占据中间的位置可左可右。
如果有中庸,这种交流方式,可能在当时,会有比较不错的效果,大家脸上也都有光,相互之间还显得比较尊重。
但是后期问题来的时候,将更加麻烦,这就像是盖一栋高楼大厦,原本计划是盖二十层,盖到十五层的时候,发现之前的第三层有错误,还不能通过小修小改的方式解决,只能炸掉爆破推倒重来,不然会引发更大的安全隐患。
“他们也不是杞人忧天呀,这些技术的骨干们,对鲲龙的态度一点也不比咱俩弱,用什么样的发动机,在制造飞机的时候,就要留出相应的位置,这是先有一再有二的过程,所以必须确定,到底是用我们,自主化国产生产的涡桨发动机,还是采用国外的发动机。”
周旭东现在想想,如果不引用,这个修正常数的概念,按照之前的技术尺寸指标设计生产,那发动机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当初周旭东也没想到,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到这种程度。
那对后来一些其他零部件,是不是也有更强的要求,无非也就是起落架和发动机。
现在起落架的问题,还摆在眼前,跟发动机的问题同样棘手,等待着处理。
在这些关键零部件之上,存在着技术壁垒,攻破这些技术壁垒,才能有选择的余量余地。
“WJ6涡桨发动机,性能非常之好,几十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自主化研究生产了,现在很多军用飞机,配备的就是这款发动机,我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鲲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民用飞机,满载的状况非常之少,这款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参数完全符合。”
刘海洋只是简单地用手机,在网上搜索了这款发动机,如果想要得到详细的参数,还要跟发动机的厂家,申请技术备份资料。
“真实的情况,跟网上说的还是有差距的,涡桨发动机,也属于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非常准确精细化的东西,不可能在网上呈现,那样的获取成本太低了。”
周旭东说道:“刘海洋你的意思,涡桨发动机,还是用原来的?”
“我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退一万步来讲,鲲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飞机,如果发动机都采用国外的,那还有什么意义吗?飞机的发动机是关键性的技术,鲲龙用国外的发动机,那我们在发动机技术这方面,永远不会得到突破。恰恰相反,鲲龙使用了我们的涡桨发动机,还可以更为直接地验证发动机的性能,由此进行改善改良,为下一步发动机提升更大的空间,做实战准备,技术数据和实验数据,有的时候,跟现实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刘海洋之所以有这种想法,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没有退路,不用国产的涡桨发动机没有其他选择,只有这一款用,也要用不用也得用,刘海洋跟冯雪敏参与了修正常量的计算整个过程。
修正常数,更对鲲龙的各种性能指标,有着非常大的提升,对鲲龙的飞机尺寸和重量,并没有多少改变,可能有不少相关的专家,理解出现了偏差。
直接将鲲龙的整机,最大起重再装重量,跟涡桨发动机的最大功率相匹配,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太合理的判断方法,鲲龙满足最大的体重,载重量条件,是非常苛刻的。
“周老师,其实我是这么想的,鲲龙只要重量不超标,我们的涡桨发动机,完全可以胜任,鲲龙物资补给,我们可以控制重量,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海上救援也是如此,并不是说鲲龙每一次,都在极限的状态中完成任务,再者我觉得,我还是相信,我们的涡桨发动机技术。”
“还有很多人,对修正长处也许有误解,觉得会对鲲龙的整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实完全不是,修正常数优先在鲲龙的水上性能上提高,仅此而已吧,在空中鲲龙的飞行姿态,性能指标修正常量,这完全参与不到其中啊。”
周旭东非常满意,微笑着点点头,刘海洋说得很有道理,修正常量仅仅是针对鲲龙在水上的性能,而且这些都属于未知量,不能被未知的一些东西影响,现在的判断力。
“说得很对呀,刘海洋,修正常数对飞机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更没有那么夸张,再说我们不用国产的涡桨发动机,也真的是没有其他的选择,飞机的起落架,还可以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我们自己使用,进而用我们的工厂间接生产,但发动机有最核心的专利技术,肯定是不可能,我们非常容易,被人掐住脖子扼住咽喉,说不定哪一天国外的厂商,不跟咱们合作或者大举提高发动机的合作金额,我们岂不是受制于人。”
周旭东最一开始也是有这样的想法,想要发展,只有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唯一的王道,如若不然,鲲龙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国家就会用各种手段遏制发展,如果发动机跟国外合作,产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就非常之高了。
“还是你们年轻人,思路清晰呀,真是不错。发动机的事情,我再去跟专家委员会去协调,如果我说服不了他们,那就只有请你出山了。”
刘海洋赶紧说道:“周老师,您这么说我受宠若惊,我的这点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跟您比差得太远了,你要是没办法说服他们,那我去了也是白搭,弄不好还被人看笑话。”
“别谦虚了,你有这个能力,其实你在我身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前期的高速水动力实验室设计飞机的模型参数,现在这个工作也圆满完成结束,作为年轻人,你有没有想过去上海发展?”
刘海洋被问得有点懵圈,不知道周旭东是什么意思,说不想去上海发展是不可能的,上海的机会更多,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也确实比这边好,关键是那边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前沿的科技还有更加优秀的人。
“周老师,是不是我在工作方面,做得不够好?”刘海洋第一时间觉得,这可能是周旭东间接地在告诉他,要不要考虑辞职换个工作。
现在刘海洋不想辞职,他只是完成鲲龙,整个从无到有过程中的第一小步,刘海洋决定跟在周旭东身边,完成鲲龙的整个全部,那对他而言,将是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提升,周旭东作为国内飞机设计研发,制造领域绝对的权威专家,能跟在他身边工作,机会实属难得。
“没有,你工作做得非常好,工作细致认真,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从来也不抱怨,是个好年轻人,思维也很活跃,看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周旭东回家之后,妻子陈萍就唠唠叨叨地跟周旭东说了陈薇和刘海洋的事,表达的意思是,陈薇不想跟刘海洋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分手,而刘海洋就态度坚决,这中间有很多误会。
陈萍让周旭东,跟刘海洋解释,劝一劝刘海洋,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跟陈薇和好如初,毕竟周旭东是刘海洋的老师,是周旭东的话,在刘海洋面前,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周旭东也不能直接说,更不能问刘海洋跟陈薇,到底是因为什么闹了别扭搞分手,这属于刘海洋的个人私生活情感问题,周旭东不应该,也更没有理由,去知道这些。
可陈萍既然说了,周旭东如果不说没个交代,也说不过去。
“小刘啊,给我倒杯水,我先把这降压药吃了,我说怎么感觉有点头晕了。”
周旭东看刘海洋的眼神非常迷茫,索性去让刘海洋帮自己倒杯水,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顺便也给刘海洋思考的时间。
刘海洋拿着周旭东的茶杯去倒水,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忽然间问,他愿不愿意去上海工作?
想不明白,刘海洋索性也就不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