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冬将柱子从牛车上抱下来,正准备抱大牛,他却自己跳了下来。
“小姨!”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想翻过堂屋门坎。
虽然年纪小,但上次分别的时间也不久,妞妞还记得这个给她好多东西吃的小姨。
“妞妞!”米冬将小丫头抱起来一阵亲香,小丫头咯咯笑。
从灶屋里出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对米春道:“老三家的,开饭了!”
说完话老太太才看到站在门口的米冬和张成。
“这是……你妹子吧?”老太太愣了一会才想起来,赶紧走过来,“是叫米冬吧?快进来一起吃饭!”
米冬也是从回忆里才想起,之前来大姐家走过亲戚,见过这老太太,她是大姐的婆婆冯氏。
“辛苦你了冯婶。”米冬客气道,从牛车里拿下带过来的礼物。
冯婶笑眯眯道:“哎呀,咋又带东西过来。上次他们去你那,带那么些东西回来,我就说过他们了,拿妹子家的东西也好意思!”
米冬也笑道:“婶子你太见外了,我和我姐那就是一家人,不分你我的。你跟我姐又是一家人,不就等于我们是一家人吗?婶子跟我客气我可不高兴了啊。”
“你这丫头可真会说!”冯氏接过礼物,笑得合不拢嘴。
因为没料到家里来客人,刘家只做了几样菜。冯婶赶紧又去拿了块腊肉炒了一盘菜,又把上次米冬送的肉脯切了一盘。
“没啥菜,别嫌弃啊。”冯婶道。
米冬发现,这腊肉也是她上次让大姐带回来的。
大姐家也是一大家子,米冬就跟大姐的公公刘老头问了好,其他人也一一打了招呼,就一起坐下吃饭了。
饭桌上,米冬才说了这次来的目的。
冯婶瞪大眼睛:“你没糊我吧丫头,你真是来收鸭蛋的?”
也不怪冯婶不相信,小溪村的人养鸭子也是因为村里有溪流,鸭子不用喂,省事。但其他地方多是养鸡,很少有人养鸭的。
因为鸭蛋味腥,个头比鸡蛋大,还不如鸡蛋的价格。
小溪村的人每年会攒很多鸭蛋,少部分拿到镇上卖了,大部分留着自家吃,或是作为年节的礼品送到亲戚家。
米冬记得,大姐每次回娘家都会带一大筐的鸭蛋。以前米老太还嫌弃,说鸭蛋也卖不出价,一大筐才卖几个钱。
所以,听说米冬要收鸭蛋,刘家一家人都不怎么相信。
“小妹,你打算收多少?是收回去自己吃吗?”米春问道。
其他人也好奇地看向米冬。
大姐家也还没分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目光齐刷刷看过来,米冬感觉压力有点大。
她清了下嗓子,说:“大姐,我研究了一个鸭蛋的新吃法,准备放在铺子里卖。所以现在需要大量的鸭蛋,你们家现在有多少我全部要,可能还不够,还要麻烦你们去村里帮我收一些。”
刘家一家人喜笑颜开。
刘大嫂道:“冬妹子你放心,不够我去帮你收,咱村里别的没有,鸭蛋管够!”
米冬道:“那谢谢大嫂了,我这生意以后是持续的,鸭蛋会一直需要的。”
刘家人听了更高兴了,以后家里的鸭蛋能全部卖出去了,那不就多了一个进项了吗?
米冬注意到,刘家人比米家沟的大部分农户人家更穷一些。
从穿戴上就可以看出来,米家沟的农户只有干农活的时候穿草鞋,平日里还是穿布鞋的,且衣服也都整洁一些。
而刘家人那是人人都穿草鞋,衣服破烂到连打补丁都找不到下针的地儿了。
也不是刘家一家人这样,米冬进村的时候就看出来了,小溪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赶不上米家村的。
她想,可能是因为小溪村位置更偏远些,更往深山里一些,每家每户田地较少,一年到头也没什么进项。
不像米家村,离镇子近,村里人农闲时还能打个零工,或去镇上摆个摊,来活钱的路多一些。
所以听到米冬说收鸭蛋,一大家子个个都高兴起来。